• 曲仪庆:战“疫”一线忙 队长责任在胸膛

      曲仪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山东省第三批援湖北医疗队队长,医师组组长。2020年3月,被授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生命之托    重于泰山  “北方,熄了;暴雪,停了;昨日的太阳将普照万家。毒枭终将现行于紫外线下,万千人们前出家门,将小鬼碾压。人类岂容恶魔践踏,春回大地,众生笑靥如花!”  这是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病房一位患者写的诗。康复出院时,她把诗分享给医院里的医护人员。在疫情面前,好消息总是能振奋人心。曲仪庆是该病区的第一责任人,同时也是医师组组长。对于他来说,在武汉的一个多月见证了从“人等床”到“床等人”的转变。  山东省第三批援湖北医疗队奔赴武汉后接管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一个重症病区,负责床位51张。医院的两栋楼临时改造成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房,调整为22个病区,由包括本医院在内的22支队伍分别接管。已经康复的写诗患者就是来自山东医疗队负责的病区。曲仪庆是医疗队员当中年龄最大的,但为了解病人的第一手资料,制定更精准的诊疗方案,他克服着头疼、胸闷的不适,坚持每天到病区讨论病情,进入污染病区查房,不断改善完成工作诊疗流程,提高救治质量。到目前为止,曲仪庆带领的团队,是整个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治愈出院患者最多的病区。  “这个病是一个爆发的急性传染病,最初我们看到的入院的病人都是重症的,甚至是危重症、病危患者。很多病人来医院都住不下,因为当时病房很紧张。”曲仪庆告诉记者。在来到医院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随着普通病房加快速度改造成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房,加上医疗队的全力救治,病人的病情大为好转。“我们的床位是51张,现在已经空出了一些床位。因为我们收治的是重症病人,不是重症病人不会进来,所以现在来看重症的人明显减少。”曲仪庆说。这个数字减少的背后,凝聚着这支医疗队全体成员的努力,这些努力被患者看在眼里,更牢牢地记在心里。  有这样一位患者,用笔记下了他所“看见”的医疗队队员。病房里,隔着层层保护服,患者看不见医护人员的脸,但是可以看见写在防护服上的名字,于是他用一张纸写满了一百多个名字,他说感激每一位山东医疗队的队员。“无论是哪一个班,只要你看过他,服务过他,和他打过交道,他就把你的名字记下来,”曲仪庆说,“他让我非常非常感动。”  有时医护人员除了提供医疗救治以外,还需要做一些病人的思想工作。有的病人对戴口罩的要求不配合,有的病人心理波动大,甚至有对医护人员吐痰、咬人的行为。曲仪庆理性地分析道:“这不是道德品质的问题,而是因为面对这个病而产生了恐惧。”面对这少数不配合治疗的患者,曲仪庆和同事们经过跟家属以及患者反复沟通交流,消除了患者对医疗环境和疾病的恐惧,才方便进行康复治疗。在他们眼中,想方设法治愈病人是第一要事。  山东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许霞说,每次查房曲仪庆都会先把病人捋一遍,对每个病人的信息都掌握得一清二楚。对此,曲仪庆解释说,传染病房不同于普通病房,穿好隔离服就不能随便返回清洁区,这就需要在进入隔离污染区之前,医生必须对患者信息熟记于心。呼吸之间    责任为先  曲仪庆在上海攻读博士期间,就曾到过湖北,那时的他作为博士生下乡服务团的成员,在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服务了一个月。而武汉,就是他旅途的中转停留城市。他说那时候的武汉人非常多,非常繁华,而这次刚抵达时的武汉,在曲仪庆看来,是一个空旷到让人悲凉的城市。刚下飞机就没有见到人,当时机场就这一支队伍,就这一架飞机抵达。往武汉城里走,整个路上也没有车,更看不到人。当时的武汉已不见往昔的繁华盛景,清冷的街道上只有逆行者坚定的身影。  曲仪庆从医三十多年,他的爱人和女儿也是医生。“当时接到出征通知的时候,我爱人和女儿正好都在国外。”曲仪庆说,她们原本预定了航班,但受疫情影响取消。“那天我也忙着出发的事,没顾上嘱托娘俩,出发前和她们简单通了个话。到了武汉后,才确认她们改道其他城市,辗转回到了家。”他最大的心愿是控制住疫情,结束后早日回家,这不仅仅是源于家人、家乡的思念,更是因为原来在齐鲁医院的患者需要进一步的治疗。  “医生这个职业要有担当,实际上比其他职业担当精神要更大一些。”曲仪庆谈起自己对于职业的理解。医生不只是需要专业技术的要求,还需要高尚的道德品质,它对每个医生的要求是综合的,因为医生是治病救人的,必须要懂人文关怀,懂得心理学。他说:“医生这个职业还是挺难的,这不是一个单纯掌握技术就可以做好工作的职业。”  除了诊疗工作,作为一位科学学位博士生导师,科研也是曲仪庆的一项重要工作。“病区危重症患者中药使用率超过80%。”曲仪庆介绍,根据国家要求和指南建议,山东医疗队迅速展开中药治疗新冠肺炎的救治工作,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认真研究中西医结合对于新冠肺炎的治疗作用与意义。接到山东大学新冠肺炎应急公关科研专项的通知后,曲仪庆认真查阅资料,与医疗队中医医师反复讨论,撰写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研究”获得山东大学立项。  对于在校的医学生,曲仪庆建议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热爱它,就应该去承担起这份责任,哪怕在漫长的培养过程中,会付出很多,但当有所作为时,也能非常有成就感。“呼吸科可能比较累、比较辛苦。但其实是非常有担当的专业。”2003年的SARS,后来的H1N1、H7N9流感,这次的新冠肺炎,都与呼吸科息息相关。“呼吸与危重症医学是我们的专业,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就应该来一线支援湖北!我们义不容辞!”这也是专业带给曲仪庆的感召。  随着疫情的控制,有的援湖北医疗队已经开始返程。曲仪庆所在的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也准备开始清空病人,对医院消毒杀菌,预计两周后恢复正常医疗活动。清空病人后,医疗队会休整待命,有可能去往其他定点医院继续支援,也有可能月底返程,虽然归期未定,但曲仪庆表示,一切听从组织安排,做好医生应该做的事。  山东省第三批援湖北医疗队的交流群里,有人晒出了家里寄来的大葱,有人收到了胶东大馒头、鲅鱼水饺、烟台苹果……在战“疫”一线的曲仪庆和队员们一次次感受到来自家乡的温暖与支持,在这新冠病毒的笼罩下,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却冲破了隔离服,变得像呼吸一样自然。救援队与疫区,一线与后方,患难见真情,隔离不隔爱,守望相助,携手战“疫”。希望早日结束疫情,让大家早日在春暖花开时自由呼吸,这也是曲仪庆和队员们的共同心愿。 (文/杨小雪 摄/李洪振)

  • 董红:护士的主心骨 患者的暖心人

      2月8日,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在接到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通知,要组建一支整建制的支援湖北抗疫国家医疗队后,护理部副主任董红作为联络员及护理带队,和她的同事们一同奔赴武汉,成为了这场战疫中逆行而上的成员。董红也成为了前线护士的大家长和主心骨。接管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病房的52张床位以来,至3月31日医疗队圆满完成任务凯旋,医疗队奋战了52个难忘的昼夜。  董红,山大二院护理部副主任,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联络员及护理带队,在此次战疫中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疫情防控先进个人。战疫打响,责无旁贷  2月8日,在接到赶赴战疫前线的具体通知后,董红作为医疗队的联络员和护理带队,深感责任重大。100名护理人员,涉及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感染性疾病科、重症医学科等相关临床护理专业,她知道这些护理人员都是前往疫情中心的精锐之师,也认为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带好这支队伍,尽力做到每一个环节的妥帖有序。核对人员、安排次序、检查名单……董红明白,自己每核查确保一次,奔赴前线的同事们就有更多底气。  抵达武汉,简单对接工作以后,董红就接到了“上午培训,中午看病区,当晚收患者”的通知。谁也想不到情况会这么紧急,而且紧急的同时又对医疗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要关注到最细微处的细节,避免容易出现的纰漏,保障好自身的安全,以达到救助患者的目的。作为护理带队,董红立即带着大家熟悉环境,并召集几位经验丰富的护士长,成立了临时管理组,一组完善病区医疗物资准备;另一组制定今晚接病人的工作流程。董红的镇定让同事们略有忐忑的心情得到了缓解,专业素养和工作经验让他们在这全然陌生的环境里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工作准备。  接收患者的当晚,董红为每一个进入隔离区的护理人员细心地检查防护,加油打气,以安抚大家的心情。同时,她也穿上防护服,一同进入隔离病区接收患者。为了让大家熟悉流程,她在患者进入病房后耐心地进行讲解,直到每位护士都达到熟悉的程度。夜已深,街道寂静,武汉已经进入了睡眠,而光谷院区内如同白昼的灯光下,董红和护士们来回奔走,安置患者,争取生命的时间和空间。凌晨两点,那一晚的最后一名患者得到了收治和安排,董红才离开了病房——等她脱下防护服,才发现自己的汗水完全浸透了头发和衣服。  万丈高楼平地起,再复杂的病区也是由基础工作组成的。第一天的忙碌之后,董红知道要把护理成员们的工作进一步细化,让大家步入正轨。100名护理人员该怎样分工?这是个需要斟酌的问题。在丰富的护理经验指导下,董红将护士根据不同专业及特长分为了10个小组,化散为整,确保每个小组都有能力接管危重症,都有能力上呼吸机,有能力解决置管问题。董红每天都会和各小组组长开会,交流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第一时间寻求解决方法,修订工作制度。在这样一次次的完善下,即使一线环境与平时医院相比十分陌生,护士们的工作还是有条不紊地进行。  同时,董红要求自己做到事无巨细,保障护士们的工作。起初,医院里规定每六小时为一个班次,为了完善流程职责,董红就跟班每个班次,为了省下一套防护服,她就连续跟班不出舱。数不清多少个班次、多少日子,小组们就这样细化了流程。哪个班次要带进缓冲间物品,哪个班次要打捞护目镜,哪个班次要把缓冲间垃圾运出去,哪个班次进行紫外线消毒;什么时间送饭、什么时间打水、什么时间统药、什么时间布置采血试管……恰恰就是这些在外人看来繁琐的工作组成了他们辛苦而忙碌的日常,为患者每天的治疗、检查提供了保障。  每日细化工作,提高护理质量;做好协调调度,保障防护物资;协调组织管理,保障队员生活……在董红的心里,这些工作,她责无旁贷。“我的愿望是患者平安”  三月下旬,随着疫情好转,越来越多患者出院,董红所在的光谷院区重症病房里未出院的患者都属于病情比较危重、且有多种基础病的类型,还有几位患者感染时间较长,意味着极细微的改变都有可能影响患者的生命体征。  其中,一位69岁的患者让董红印象很深,这位患者姓徐,医疗队员们都叫他老徐。老徐2月11日才入院,感染时间相对比较长,而且他本身有高血压和房颤史,所以尽管年纪相比其他危重患者较小,但病情却很严重,已经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医疗队对老徐的情况也时时关注,以免出现意外。  此时,医院已经为了保障医护人员的休息将排班改为了四小时一班,董红就安排每天六个班次中都要有特护对老徐进行护理,密切监护他的情况。而且,由于老徐需要24小时进行血滤,而同济医院的CRRT小组人员非常紧张,只能做到下午五点,董红就安排了自己护理人员组成CRRT护理团队,在下午五点到凌晨五点为患者搭建起生命线。  老徐已经接受了气管和食管插管,但由于输入到胃里的营养液总是反流,增加了窒息风险,医疗队便决定为老徐留置十二指肠营养管以保证他的营养供应。在无法采用任何辅助引导措施的情况下,董红只能凭借临床经验“盲插”。厚重的防护服和护目镜,对此时的董红来说是保护却也成了一种束缚。再加上此时老徐的病情极不稳定,操作稍有不慎就会对他产生刺激加重病情,所以,这项操作必须轻柔而又果断。  因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对患者康复的坚定期盼,董红成功将长达1米的营养管成功置入老徐体内,而用时仅不到20分钟。“平时需要半个多小时,今天我必须快,而且我不紧张,我做足了准备。”在整个置管过程中,虽然老徐已使用了镇静药物,可董红仍然在不断轻声安慰。“我觉得他是能听见的,我就是想告诉他,别害怕,我们都在他身边陪着他呢。”  老徐的故事其实在病房里处处都在上演,每份病例背后都是一个具体的人和一整支团队最真实的经历,因此无论面对哪一位患者,董红都本着那颗真诚的心奔赴在一线,用她的细心、耐心、恒心和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给予患者许多安慰。在一线接触患者的董红更能直观地感受到患者的求生欲望,她知道自己和护士们共同的心愿就是帮助这些患者争取健康的机会,争取重回普通生活的机会。  此前,病区的患者陆续出院,他们都纷纷通过鲁鄂医患微信群交流近况,询问医生护士们的情况,为病友们祝福,为医护人员们加油。人与人的距离在这样特殊的情况下拉近,一颗心触动另一颗心,一份爱融入另一份爱,心与心紧紧相贴,对于双方都是无法言表的感动。在接受采访时,当被问到这次战疫里她对临床工作的感触,董红的回答既朴实又动人:“平平安安才是福,我现在的愿望就是患者平安。”是啊,平平安安才是福,这句中国的老话蕴含了多少令人泪下的故事,隔阂终将消融,唯爱永存。护士们的“守护神”  “我带来了这100人,我就要对我的这些护士们负责。”出发前,董红就是这样对自己说的。她把护理团队的每个人都看作自己的兄弟姐妹,不论是工作上的困难,还是身体心理上的问题,她都要去关注和处理。  工作正式开展以后,她每周进隔离区3到5次,为每一名护士穿戴防护服亲自把关,被医疗队队员们亲切地称为“门神”。前期,由于患者数量多,人员较紧张,每个队员都要打足精神去工作,接病人、上监护、戴氧气面罩、测生命体征、询问病史……工作繁重,防护服很闷,有不少护士出现了头晕呕吐,而为了省防护服,大家都选择尽量“无视”这些由于工作出现的身体不适,避免增加负担。董红多么心疼这些护士们,当她看到有些护士脸上的压痕和破溃,也忍不住在队员面前落泪。她觉得自己这支队伍是一支“奋力向前,不敢落后”的队伍,他们的目标就是救助患者,赶在病情恶化前给予更多的保障。  工作不可能松懈,但更要关注护士们的身体心理状况。于是董红牵头组建了“身体关注群”,为每个护士建立了健康档案,一旦有任何突发情况就立刻进行判断和处理。有时,有护士上报发烧,董红会第一时间安排她自行隔离,处理相关情况,通过微信安慰护士———这样的夜晚总是难寐,直到护士排查正常、恢复健康了,她才能放下心来。  为了照顾到每个队员的心理健康,她组建了心理援助小组,及时对护士进行心理疏导,避免出现大家心理压力过大的情况。董红还经常鼓励大家自己动手做一些便捷日常操作的“小发明”,在便利工作的同时调剂大家的生活。比方说,护士每天在隔离病房里要做很多记录,但防护服给这项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这就变成了一个难解决的问题。董红注意到以后,就别开生面让大家开动巧思,用酒店里能得到的材料制作自己的便捷小包,放上纸笔和其他工具。借助这样的方法,大家心理上的不适也得到了缓解。  作为护理带队,董红把这份职责落实到自己的每个行动上,就是这些零散而动人的细节,让她成为了护士们的主心骨和大家长,也让她成为了大家心目中的“守护神”。 (文/高鑫    摄/高妍).